古时候有位神仙,名叫云中子,修得一身绝技,最拿手的是“点石成金”。他终日隐居在云雾山中打坐修炼,山下的善男信女闻名而来,个个想拜他为师,修得长生大道。可是云中子从不轻易收徒,哪怕有人跪在他面前苦求,他也只是微微眯眼斜瞥一眼,然后继续闭目打坐,任你百呼百唤不理会。
某天,一个英俊少年登上了云雾山。他叫薛道光,生得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,不轻易露笑,一看就是个读书人。薛道光虽家境殷实,却因看透世事,想要修道成仙,普渡众生,于是特地来拜云中子为师。
见到云中子正在打坐,他不敢惊扰,只在一旁恭恭敬敬站着,连一个招呼都没打。两个时辰过去了,云中子终于缓缓睁开眼,目光平静地扫了他一眼:“书生,不好好在家念书,跑来找我这个老神仙干嘛?”
薛道光拱手答道:“学生薛道光,愿拜师修道,超脱红尘,也能救济世人。”
云中子闻言,微微点头:“嗯,救济世人是好事。不过你可知道,修道成仙,可不是光打坐念经就行的。”
薛道光一愣:“那还需要什么?”
云中子笑了笑:“修道之前,先修心。要成仙,必须完成‘三千功’,也就是为百姓做三千件好事。你愿意吗?”
薛道光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愿意!只要能修道,我愿意做任何事。”
云中子满 ...
元朝时,江南有个年轻人,名叫冯大异,他一向不信鬼神。凡是听到哪里有鬼神作怪,他就会挽起衣袖,过去管闲事。不管什么菩萨老爷,他都敢骂;不管什么庙里的神像,他都敢抱出来扔到河里。
这一年,他住在上蔡县的东门。一天,他到乡下去作客,走到半路时,天色已黑。四周荒无人烟,寒气袭人,怎么过夜呢?他四处张望,不远处有个柏树林,倒还可以避风寒,就走了进去,靠在一棵老树身上,打起瞌睡来。
不久,树林里的乌鸦忽然狂飞乱叫起来。冯大异被吵醒,睁开眼睛一看:不得了,怎么周围多了八九具尸体?这时,头顶上一声炸雷,暴雨倾盆而下,那些尸体全都站了起来,围了过来,逼近冯大异。
冯大异无处可逃,只好爬上树。那些尸体不会爬树,只能围着大树乱叫乱嘎,说道:“今夜非杀了你不可!否则的话,我们要倒霉了。” 不一会儿,雨停了,远处走来一个夜叉,头上长着两只角,青面猿牙,嗽嗽地叫着。一见那些尸体,他便把它们的头颅一个个拧下,像吃西瓜似的,格崩格崩地咬了起来。夜叉吃饱了,躺在树下睡觉,鼾声如雷。冯大异心想:此时不走,更待何时?他当机立断,滑下树便跑。谁知刚跑出百步左右,就听见夜叉追赶的声音。没办法,冯大异只好死命朝前逃。还好,前面 ...
lang lang ago ,很久以前,山西五台山荒凉得让人不忍直视。山沟里没有一丝清泉,山坡上寸草不生,烈日烤得地面龟裂,狂风一来满眼都是无边无际的黄沙。别说飞禽走兽,连一只蚂蚁都看不见,鸟儿也从来不来这里拉屎。
一天,文殊菩萨来到这里,皱着眉头打量四周,心想:这里怎么能成为众生向往的修行之地?必须得想办法改变现状。他望着远处,忽然灵机一动:若是能引东海之水上山,五台山定能焕发生机!
主意打定,文殊菩萨正准备动身前往东海,却意外遇到了东海龙王来访。龙王看见文殊菩萨,连忙上前行礼,说:“菩萨,龙宫里的众生愚钝无知,您若能前来讲经说法,我龙宫上下感激不尽。”
文殊菩萨一听,心中暗喜:这倒是个好机会,既能讲经,又能借机请他帮忙引水上山。不过,表面上他装出一副犹豫的样子,说:“我乃五台山的坐地菩萨,轻易不离开山中。”
龙王一听,急得跪下来连连哀求:“菩萨,您大发慈悲吧!只要您肯来,我必倾尽所有报答您,龙宫的宝物任您挑选。”
“好吧,”文殊菩萨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,点点头说,“看在你如此诚心的份上,我就破例一次。”
龙王闻言大喜,连忙亲自陪同菩萨前往龙宫。
在龙宫里,文殊菩萨花了几天时间为水 ...
很久以前,山里有个姑娘叫杏花。她父母早早去世,孤苦无依,只能去地主赵老财家做工。赵老财心狠手辣,经常骂她,还动不动就打她。杏花虽然吃了不少苦,却始终善良坚韧。
一天,杏花到山里割猪草,看到一只老鹰正用利爪抓着一只小麻雀,小麻雀拼命挣扎,却无法挣脱。杏花心生不忍,捡起一块石头,朝老鹰掷去,老鹰被打中,落在地上,虽受伤却依然死死抓住小麻雀不放。杏花气不过,骂道:“你这坏东西,就像赵老财一样贪心,欺负弱小!”说完,她挥镰刀斩断了老鹰的脖子,救下了小麻雀。
小麻雀奄奄一息,杏花用衣襟包起它带回家,用草药替它治伤,还找些米粒喂它。几天后,小麻雀渐渐恢复了体力。杏花摸了摸它的头,轻声说:“小雀儿,你好些了,快回家吧,天大地大,任你自由飞翔。”
小麻雀歪着脑袋看了杏花一会儿,叽叽喳喳叫了几声:“杏花姐姐,谢谢你救了我,三天后,我会回来报答你的恩情!”说完,小麻雀振翅飞走了。
杏花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。可是三天后,小麻雀真的飞回来了,嘴里叼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子,递给杏花。它说道:“杏花姐姐,这颗珠子能带你找到好去处,那里没人欺负你,快随我走吧!”
杏花低头看着自己满是伤痕的手臂,咬了咬牙,决定跟着小 ...
安徽省滁州的琅琊寺后山的密林深处,有两个神秘的洞穴,一个叫归云洞,另一个叫放云洞。传说洞虽不深,但终日有五彩云雾缭绕,仿佛仙境一般。来游琅琊山的人,无不对这两个洞穴充满好奇。然而,这两个洞之间却始终无法相通,关于它们,还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。
很多年前,琅琊山下住着一个青年,名叫石柱。他父母早亡,只剩他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山脚下的草房里,靠砍柴为生。遇上阴雨天没法上山砍柴,他便去给附近的财主家推磨干杂活,日子过得十分艰辛。
一天,石柱在山上砍柴,忽然听到一声“救命!”的喊叫声。他顺声望去,只见一位穿红衣服的姑娘正慌张地奔跑,而一条凶恶的大灰狼张着血盆大口紧追不舍。
石柱二话不说,抄起手中的斧头挡在姑娘前面。恶狼猛扑过来,石柱侧身一闪,趁势挥起斧头朝狼头狠狠劈去。“嗖”的一声,大灰狼应声倒地,死在了山路上。
红衣姑娘吓得脸色惨白,见狼已死,连忙向石柱道谢,随后匆匆下山而去。石柱看着姑娘离去的背影,欲言又止。
第二天,石柱又上山砍柴。到了中午,他准备歇一歇,拿出干粮吃饭时,却发现自己放干粮的地方摆着一碗鱼、一碗肉,还有一碗白米饭。石柱四下张望,却不见任何人影。他有些疑惑,但最终还是吃了这些 ...
在河南的一个偏远小镇上,有一个名叫宋定伯的年轻人,胆子非常大,常常做出一些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。一天晚上,他一个人外出赶路,天色已经很晚,四周寂静无声。走着走着,他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个人影,隐约地出现在他的视野中。宋定伯心里一动,立刻提高警惕,心想:半夜三更,怎么会有一个人出现在这荒郊野外?
他走近一看,原来是一个穿着古怪的黑衣人,脸色苍白,眼睛无神,像是个鬼魂。他停下脚步,问道:“你是谁?”
那黑衣人直视着宋定伯,说:“我是一只鬼。”
宋定伯心里一惊,但嘴上却不慌不忙:“哦,原来是鬼啊”
“你呢?”鬼问道。
宋定伯心里一阵慌乱,但他很快冷静下来,他勉强笑了笑,抬起下巴说:“我当然也是鬼啦。”
“哦?”鬼似乎对宋定伯的回答很感兴趣,“那你准备去哪儿呢?”
“我准备去李县集市看看。”宋定伯心生一计,随口答道。
“李县集市?”鬼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喜色,“巧了,我也正好要去那儿,咱们一起走吧。”
于是,宋定伯和鬼并肩走在了路上,走着走着,鬼忽然提议:“这样走得有点累,不如换个方式,我们轮流背着走吧。”
宋定伯笑道:“这个主意不错,不过,你得先背我。”
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背起了宋定伯。没走两 ...
在国清寺的东院,有一口非常特别的大铁锅。这口锅可是大名鼎鼎,几乎每个来寺院的香客都要特意去看上一眼。它叫“漏沙锅”,不仅因为它大得惊人,还因为它有个神奇的传说。
传说很久很久以前,如来佛祖曾经化身为一位高僧,来到国清寺讲经说法。这消息一传开,四方僧侣和香客蜂拥而至,寺里顿时人满为患。讲经说法固然重要,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却成了摆在寺院面前的难题。于是,寺院特意铸造了一口巨大无比的锅,用来为众僧煮饭。
开讲那天,如来佛特意吩咐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负责分饭,又请观音菩萨来掌勺煮饭。他交代道:“今天讲经只有一个时辰,时辰一到,就要开斋,千万别耽误了时间。”
观音菩萨接过任务,心里一点不慌。她肩挑泉水,三两下就把大铁锅洗得干干净净,倒入清水,又放好米,点燃灶火,开始烧水煮饭。
灶膛里的火“噼啪”作响,锅盖上渐渐冒出了热气,眼看着饭就要熟了。就在这时,观音发现灶下的柴快烧完了,于是她起身去柴房搬柴。
再说说这国清寺左侧有座罗汉堂,里面供奉着五百尊罗汉。这些罗汉虽然成天打坐修行,但这次听说请了个女人来掌勺煮饭,心里顿时不满了。一个罗汉嘟囔着:“我们几百个男子汉大丈夫,难道还不如一个女人?”另一个 ...
从前,有个名叫李鹏的小伙子上山砍柴。他走着走着,来到一个四面都是树林的地方,中间有一个荷花湾。只见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,把清澈的湾水映得一片嫣红,荷叶像一把把绿伞,露珠在上面滚来滚去,生机勃勃煞是好看。
李鹏一时被美景所迷,不由自主的走到水边,想仔细看看。到了水边,他惊讶地发现,水底隐约现出一座红砖绿瓦的房子。他以为是自己眼花了,便捧起一把水洗了洗眼睛,再一看,那房子竟越发清晰,连门窗都能看得一清二楚。
李鹏不由得揉了揉眼睛,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便又捧了一把水洗脸,再趴到水面上看。这一看,他透过窗户,竟看到屋里有一位身穿粉红纱裙的俊俏姑娘,正在对镜梳妆。
李鹏心头一动,禁不住往前迈步,朝着水底的房子走去。奇怪的是,他的脚刚踏进水里,水就自动闪开,露出一条五尺宽的路来。他顺着这条路走了不一会儿,就到了那房子的门前。
刚推开门,只见门边跳出一只青蛙,忽地变成一个头扎发髻的小仙童,朝李鹏作揖行礼道:“公子,请进,俺家小姐可是盼你很久了!”说完,便引他进屋。
李鹏听得一头雾水,便问:“你家小姐是谁?盼我做什么?”
小仙童笑道:“公子,不瞒您说,屋里那位正在梳妆的姑娘,是我们家的主人荷花 ...
山塘乡的云峰岭,四季云雾缭绕,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烟海。在这云雾深处,有一座神秘的山峰,人们称它为“枞树山”。在枞树山的山顶,有四块奇特的大石头,形状活像四只兔子。
如果你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这些石头中,有大的有三尺见方,小的也有两尺见方,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,就像兔崽子依偎着兔妈妈。仔细一看,似乎每只兔子的脸上都带着淡淡的忧愁,那最大的“兔妈妈”石,仿佛还挂着泪珠。
山塘乡的村里人世世代代称它们为“玉兔石”。提到这玉兔石,村里的老人总爱讲起一个古老的传说。
很久很久以前,在云峰岭上,住着一对修行多年的兔子夫妇。他们已修炼得道,可以随意变化形态,并拥有一些法力。这对兔子夫妇育有四个活泼可爱的女儿,每个孩子都长着雪白的毛发,圆溜溜的眼睛,聪明伶俐,惹人喜爱。
一天清晨,雄兔正在山顶打坐,忽然一道金光从天边闪过,紧接着一片祥云缓缓降落,伴随着威严的钟声和仙乐,雄兔抬头一看,竟是玉皇天尊派来的天使传旨。
“仙兔,玉皇召见,速速随我上天!”天使不容分说地宣布命令。
雄兔怔了一下,虽然不舍得离开家,但也不敢违抗天命。他回头望了一眼家中的妻子和女儿,叮嘱了几句后,便踏上祥云,跟随天使飞向天庭。
到了天庭 ...
每年腊月二十三,民间都有蒸黄面送灶王爷上天的习俗。然而,这一天对于穷书生李文柏来说,却注定不太寻常。
李文柏是山东一个贫寒人家的书生,长得白净斯文,性格耿直,但家境实在太过凄凉,住的只有半间破旧茅舍,既没亲人,也未成家,日子过得艰难无比。他虽年年苦读,但几次科考皆名落孙山,穷得连锅底都快见光了。
腊月二十三那天夜里,阴风阵阵,连灯火都摇曳不定。正在阴间,灶王爷下凡巡查,却发现就李文柏家没给他蒸黄面,这让他顿时火冒三丈,心里嘀咕着:“这穷书生平时不敬神,看来也没什么福分!我得好好治治他。”
其实,灶王爷早就对李文柏不满,只是苦于没有理由动手。这回,他终于找到了借口,立刻奔向阎王爷的殿堂,告了一状:“阎王爷,这李文柏阳寿已尽,命薄福短,还满嘴之乎者也,活着也是白搭!”
阎王爷听罢,眉头一皱:“既如此,就派人去把他捉来。”随即命两名赤发鬼前去阳间拿人。
那晚,李文柏正在昏暗的油灯下挑灯夜读,四周寂静无声,只有风声偶尔从破窗缝里钻进来,让人不由得心生寒意。他的眼皮渐渐沉重,脑子也有些混沌,心里暗想:“再读会儿就睡吧,明天还得早起……”
刚合上眼不久,迷迷糊糊间,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呼唤:“李文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