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临安东边,有座苦竹岭,山青水秀,是个神奇的地方。据说这里曾是八百高龄的彭祖住过的地方。传说他不但医术高超,还聪明幽默,连阎王都拿他没办法。
彭祖六十六岁那年,阎王嫌他活得太久,派两个小鬼来捉他。一路上,小鬼边走边聊:“彭祖不过是个老头子,咱俩轻轻松松就能抓回去。”
到了苦竹岭,两鬼闯进彭祖的屋子,却不见人影。正纳闷时,忽然听到屋后传来拳风呼啸。小鬼跑过去一瞧,只见一个赤膊少年正在雪地里练拳,动作虎虎生风,气势非凡。
一个小鬼试探着问:“小哥,这里住着个叫彭祖的老人家,你见过没?”
少年眉头一挑:“彭祖?你找的就是我!”
小鬼吓得直往后退:“你六十六岁了,咋还这么年轻?”
彭祖哈哈大笑:“嘿,六十六算啥!我天天练拳、劳动,清淡饮食,老天爷都不舍得让我老呢!”
小鬼听了,面面相觑,忍不住嘀咕:“这老头,活得比我们还精神!”可职责所在,只得板起脸说:“少废话,我们是阎王派来勾魂的鬼,快跟我们走吧!”
彭祖笑眯眯地摇摇头:“阎王想请我去,也得先问问我愿不愿意。你们呀,回去告诉他,‘老彭忙没空赴宴’。”
小鬼气得掏出铁链,嚷嚷道:“看我铁索捉人!”谁知彭祖身子一抖,喝道:“破链子也敢班门弄斧 ...
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,庙里的老和尚正为修缮大殿发愁,因为庙里没钱。于是,老和尚决定让小和尚下山去化缘。
小和尚一路走了三天三夜,终于来到一个村子。正好是割麦的季节,小和尚看见一棵麦子已经长出了六穗,麦粒看起来不老不嫩。小和尚出于好奇就摘了下来,打算检查一下。他摸了摸,心想:“这麦子还没成熟。”本来他打算扔掉,但看着这些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麦子,又觉得太浪费了。于是,他还是把麦穗丢到了嘴里,吃掉了。
回到山上的庙里,老和尚一见到小和尚,便严肃地说:“你这次化缘,不光没带回什么,还犯了错。你在路上糟蹋了人家的三年麦子!”
小和尚吓了一跳,连忙跪下:“没有没有,师父,我看那麦子还嫩,扔掉可惜,就吃了一个麦穗头而已。”
老和尚摇了摇头:“你吃了一个麦穗头,等于吃掉了人家三亩地的麦子啊!”
小和尚一听,急得差点跳起来:“那怎么办?我该怎么赎罪呢?”
老和尚叹了口气,说:“你必须变成一只牛,到那个农户家里,替人家耕三年的田,才算赎回这个罪。”
说完,老和尚开始念起法诀,举手在小和尚的头顶轻轻一拍。小和尚瞬间变成了一头小公牛,甩甩尾巴,立马跑下山,去为那家农户耕田了。
三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。一天 ...
大清光绪年间,新野县有一家商号,专做珠宝玉器、古玩字画的生意。掌柜姓王,因家财万贯,人称“王半城”。王掌柜不仅富甲一方,还酷爱收藏,尤其对古画情有独钟,常年奔波四方搜罗珍品。
一次,他从汉口乘船回新野,途中突遇狂风,船只靠岸避风。王掌柜见岸边有座古寺院,规模宏大,便趁机登岸观赏。寺院虽气派,但早已破败不堪:院中荒草没膝,佛殿残破不堪,墙上的壁画也斑驳剥落。王掌柜本想随便看看,却在殿内被一幅残存的壁画吸引住了。
壁画虽然破损严重,但仅存的部分依然线条流畅、色彩明丽,画工堪称绝妙。他凑近仔细端详,竟发现画中是一尊手持钢叉、踏浪探海的夜叉像,气势磅礴,神韵生动。王掌柜顿时心中一震:“这是吴道子的真迹!”吴道子是画圣,他的作品在世已极为罕见,没想到在这破庙中还能见到如此宝物。
王掌柜越看越喜爱,心想:“这等传世之作,留在这里必将湮灭,倒不如让我带回好好珍藏。”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刀,小心翼翼地将这一尺见方的壁画剥了下来,带着它兴冲冲地回到了船上。
船行途中,王掌柜坐在甲板上自斟自饮,心中满是得意。这时,他忽然看见船边站着一个小姑娘,衣衫破烂,双手捧着个破碗,眼巴巴地盯着他的饭菜,满脸饥饿之色 ...
七仙女下凡嫁给董永的故事在天庭广为传颂,没想到也触动了六仙女的凡心。她悄悄离开天庭,乘着祥云俯瞰人间,期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缘分。可尘世间哪会再有第二个董永呢?
六仙女在太行山脚发现了两个年轻的樵夫。他们眉清目秀,身姿挺拔,但衣衫破旧,正挥汗如雨地砍柴。这一幕令六仙女心生怜惜,于是飘落云头,向他们走去。
这是一对李姓兄弟,老大名叫大宝,忠厚老实;老二名叫二宝,精明机灵。兄弟二人住在两间简陋的茅屋里,日复一日上山砍柴,供养年迈的母亲。这天,他们砍了一整天的柴,正准备回家时,突然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从身后走来。
大宝一见,惊得忙拉住弟弟低声道:“兄弟,天色已晚,咱们赶紧回家吧,当心遇到不干净的东西。”
二宝却笑着调侃:“哥哥,这哪是什么妖怪?分明是姑娘来看你啦!”
大宝挑起柴担便走,边走边叮嘱:“少胡说,快走!别惹麻烦。”
二宝嘟囔了两句,也挑起柴跟在后头。不一会回到了家,他们刚踏进家门,竟发现姑娘也跟着进来了。
大宝吓了一跳,连忙跑进茅屋叫母亲。二宝倒是胆子大,嬉皮笑脸地问:“姑娘,你从哪儿来的?跟着我们做什么?”
六仙女没回答,眼眶一红,竟呜呜地哭了起来。
这时,老母亲在大宝的搀扶下 ...
从前,有个叫李恒的小伙子,家住青云村。这天,他到邻村办事,回来得晚了,天都黑透了,没赶上住店。离家还有十五里地,得翻过一座山,还得经过一片坟地。
李恒抬头看了看天,满天星斗,月亮冷冷地挂在天上。他心里犯嘀咕:“这夜路走得真有点瘆得慌,但离家不远了,咬咬牙走回去吧,总比在荒郊野外过夜强。”说着,他加快了脚步。
翻过山后,他累得气喘吁吁,浑身是汗。眼前就是那片坟地,影影绰绰的墓碑在月光下显得分外阴森。他走着走着,实在走不动了,便在路边一块石头上坐下歇脚。这时,耳边隐隐传来一阵哭声,凄凄切切,像是从坟地深处飘过来的。
“这大晚上的谁在哭?声音听着怪渗人的。”李恒不由得打了个寒战,竖起耳朵仔细听,哭声越来越清楚。他顺着声音望过去,发现不远处一座大坟后面,隐隐约约有个白影晃动。他壮着胆子走了过去,绕到坟后,果然看到一个女子跪在坟前,穿着一身孝服,供桌上还摆着香烛和一些供品。
“咳,大姐,这大半夜的,你一个人在这儿哭,是出了啥事儿吗?”李恒咳嗽了一声,站在女子身后问道。
女子闻声,猛然回头,脸色煞白地盯着他:“你是谁?半夜不睡,跑这儿来吓人!”
李恒连忙摆手:“别害怕,我叫李恒,是青云村的人,路 ...
很久以前,观音菩萨云游到福建泉州府的洛阳江。站在云头俯瞰,江水滚滚而流,山河美景尽收眼底。正当她赞叹人间风光时,耳边传来凄厉的呼救声。她低头一看,只见江中一条小船在漩涡中翻转,船上的乘客哭喊不已,一个老艄公用尽全力摇橹,却依然挣脱不了急流的吞噬。
观音眉头一皱,拔下杨柳枝抛入江中,江水顿时平息,渡船稳稳浮在江面。她降下祥云,化作一位容貌清秀的渔家姑娘,提着鱼篓走到老艄公身边,轻声问道:
“老人家,这江水这么急,天天摆渡不危险吗?怎么不修座桥,让大家平平安安过江呢?”
老艄公擦了擦汗,喘着气说:“姑娘啊,这桥谁不想修?可修桥要银子,百姓穷得揭不开锅,知县倒是喊过几次修桥,可结果都是今摊银,明催粮,全让他装进腰包了。桥的影子都没见着!”
“那干脆大家自己动手修呢?”观音有连忙问道。
老艄公一愣,随即哈哈大笑:“你这小姑娘,真是说得轻巧!修桥哪是靠几句话就行的?前几年有个姓韦的小伙子,也是这样说。结果呢?人家现在回老家卖草鞋,攒钱造桥去了,也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!”
“卖草鞋攒钱修桥?”观音眼里闪过一丝欣赏,追问道:“那小伙子呢?他现在怎么样?”
老艄公摇了摇头:“还能怎么样?草鞋能卖几个钱 ...
东平府的张家村,张书生是个出了名的勤奋好学之人。他不仅文采飞扬,而且心地善良,村里人都对他赞不绝口。二十岁那年,他娶了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张氏,两人的结合被看作是天作之合。
然而,好景不长,半年后的一天,张氏突然神秘失踪了。张书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四处寻找,却始终没有妻子的下落。他的母亲因为担心儿媳,也病倒了,家中一片愁云惨淡。
张书生的心情沉重,连书也读不进去了。不久,京城的科举考试放榜,他名落孙山,心情更是跌到了谷底。在回家的路上,他心不在焉,竟然走错了路,误入了一片荒凉的坟地。
这片荒地阴森恐怖,乱坟遍地,荆草丛生。张书生不禁打了个冷战,坟头上飘着白纸,草随风摇摆,乌鸦惊鸣不止,风声与鸦鸣交织在一起,仿佛无数冤魂在诉说苦楚。他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,两腿打颤。
正当他想要离开这个恐怖的地方时,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女子的哭声,还夹杂着叫喊他的名字:“张公子,张公子——”这声音由远及近,由小到大,凄凉哀婉,仿佛是他妻子张氏在叫喊。张书生定睛望去,远处果然有一女子向他走来,轻飘飘的身影,像是鬼魂。那女子走近后,张书生一看,正是他的妻子张氏。他顾不得害怕,上前抱住张氏,二人抱头痛哭,说不尽的 ...
相传,天界的南天门高耸入云,气势恢宏,门额上悬挂着一块匾,匾上书写着“南天门”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。据说,这三个字乃书圣王羲之亲笔所书,字迹苍劲,光芒四射。然而,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故事。
很多年前,玉皇大帝下令修建南天门。天上的能工巧匠们忙碌了三年,终于完成了这座门楼。南天门巍峨壮丽,金光闪闪,门檐上镶嵌着珠宝,柱子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玉龙,整个门楼气势恢弘。
玉皇大帝巡视南天门时,虽觉甚为满意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站在门前细细端详,他忽然一拍额头:“对,少了一块匾额!若有一块题着‘南天门’的匾,那就更加完美了。”他转身问道:“谁的字能与这天门的气势相匹配?”
众臣你看我,我看你,谁也不敢轻易应答。突然,一名大臣跪下奏道:“启禀陛下,凡间有一位书圣,名唤王羲之,书法超凡脱俗,或许他的字能与这南天门匹配。”
玉皇大帝闻言点了点头,但又有些迟疑:“王羲之的名气虽大,然据闻他孤傲自负,难以求字。恐怕未必能顺利。”
此时,王母娘娘走上前来,轻笑道:“陛下不必忧心,臣妾愿与一仙女下凡一趟,定能让他心甘情愿为天庭题字。”玉皇大帝欣然应允,王母娘娘与仙女便化作凡人,降临人间。
王羲之居住在山水之 ...
在古老的端州,有一对兄弟,他们以捕鱼为生,生活虽然简朴,却也自得其乐。哥哥名叫阿海,弟弟叫做阿山,他们每天都会驾着小船,穿梭在阿坡岩边的沥湖上,撒网捕鱼。
一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湖面上,兄弟俩像往常一样,划着小船来到了双源边。突然,他们听到了洞里传来的神秘奏乐声,那声音忽远忽近,仿佛在召唤他们。阿海皱了皱眉,说:“这双源洞有两个出口,一边漆黑一片。我曾进去过,里面全是水,不可能有人奏乐。”阿山却兴奋地说:“哥,我们进去看看吧,说不定里面藏着什么宝贝呢!”他不等阿海同意,就划着小船往洞里驶去。
一进洞口,他们就遇到了一块巨大的岩石。绕过岩石,洞顶的岩石低垂,里面漆黑一片。两人弯着腰,小心翼翼地划船前行。岩洞蜿蜒曲折,他们不知道转了多少弯,才到了一条较宽的河道。他们继续向前划,慢慢地,前方出现了亮光,乐声也变得更加清晰。阿山惊喜地说:“哥,我们是不是到另一个洞口了?”阿海四处张望,发现他们确实出了另一个洞口,但这不是他之前去过的那个。他侧耳倾听,那阵阵音乐,正是从前方高耸的宫殿传来的。
兄弟俩弃船上岸,沿着一条小道朝宫殿走去。他们一边走,一边环视周围的风光,只见山明水秀、树绿竹翠, ...
小板凳别歪歪,坐上我家好娃娃。懒人没人爱,娃娃你得勤快!
唱完这小调,咱就开始讲故事了。说故事得有头有尾,有枝有叶,那就从这个开头说起吧。
从前有一家人,夫妻俩早早去世了,留下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叫石头。石头的父母一辈子忙忙碌碌,唯一留给他的,是靠河边的一块荒地。人人都说,那块地种啥都不成:“发大水时地淹了,刮大风时又埋了,根本不行!”
石头听了不信,他心想:“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?”等他长到十七岁,成了个结实的小伙子,他决定动手把这块荒地收拾好。
邻居们劝他:“石头啊,这地白费劲!你不如换个地方。”石头却说:“等着瞧吧!”他不多解释,只是低头干活。
他把沙土一铲一铲运走,把杂草连根拔起,还用石头在河边垒起了一道结实的堤坝。等地平整好时,春天都过去了,石头盘算着种什么。谷子和高粱都来不及了,思来想去,他决定种荞麦,因为荞麦不费功夫,耐得住旱涝。
荞麦种下后,石头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地里,施肥、浇水、除草,从早到晚不离地。别人看不懂他在忙啥,他却一门心思琢磨地里的门道。
没多久,地里的荞麦长得红秆绿叶,开出了白花。蜜蜂在花上嗡嗡采蜜,五颜六色的蝴蝶飞舞其间,人人路过都夸:“石头这小伙子真能干!这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