浪子张三,是关东地界的一个长工,平日里游手好闲,不务正业,因此得了个“浪子”的诨号。一日,东家让他去地里送饭,走到半路,正巧碰上一伙差官抬着花轿,吹吹打打,好不热闹。张三猜想不是接官就是迎亲,反正与他无关,便不在意的走过去了。
谁知从地里回来,却见家里爹娘哥嫂哭成一团。张三心里咯噔一下:“我走的时候还好好的,这是咋的了?”一问才知道,有个叫陆判官的,把姐姐娶走了!临走还留下一头毛驴,说是想姐姐了,就让张三骑驴去通州找她。
张三一听就纳闷了,这陆判官是哪冒出来的?通州城那么远,他咋就看上我姐了?不行,得去瞧瞧!于是跟爹娘说了一声,便骑上毛驴,直奔通州而去。
这毛驴也是神了,跑起来像飞一样,蹄子都不沾地,吓得张三紧紧抓住鞍桥,大气都不敢出。一直跑到天黑,毛驴才慢下来。张三一看,前面有户人家亮着灯,便上前敲门。
开门的是个老婆婆,张三说明来意,老婆婆看他可怜,便收留了他。吃过饭,老婆婆问他去哪,张三说去通州找姐姐,姐夫叫陆判官。老婆婆一听,乐了:“陆判官啊,认识认识!那可是个大官,我们这都归他管呢!”
张三一听,心里踏实多了,看来姐姐嫁得不错。晚上,老婆婆安排他住下,张三躺在床上,心里 ...
相传,当初泉州洛阳桥修了好几代都没能修成。不是修了半截就花光了钱,就是水浪太大,无法打桩,没办法动工。
有一年,皇上想做点政绩,于是拨了银子,下令修洛阳桥,鲁班接下了这项工程。鲁班一向手艺精湛,他带着徒弟和一大群民工,从开工那天起,大家便全心投入,每天在工地上干活,吃住也都在工地上,誓言一定要把这座桥修好。然而,三个月过去了,皇上拨下的银子已经用完了,而洛阳桥才修了一半。
“人是铁,饭是钢,一顿不吃饿得慌。”这修桥可是个大力气活儿,没有银子,买不了粮食、油和蔬菜,工人们也吃不上饭。鲁班坐在河边,愁眉不展,他不知道该怎么办。修桥的钱已经见底了,工人们也没了干劲。
就在鲁班一筹莫展的时候,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他的难处。为了帮助他,王母娘娘化身为一个天上少有、地下难寻的美丽姑娘,从天河驾船顺着洛阳河来到工地。她的美貌吸引了在桥边看热闹的王孙公子们,一个个都被她的容貌迷住了。
“哇,这姑娘真漂亮!”有个王孙公子忍不住惊呼。其他公子们也纷纷议论,都想把她带回家当老婆。这时,王母娘娘站在船头,微笑着对他们说:“各位相公,别吵了!如果你们有本事,就回家拿金银元宝来。如果谁能站在河岸上,用元宝打 ...
从前,在远北的黑风河上,住着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,她的名字叫阿娅娜。黑风河出产一种晶莹剔透的宝石,像红玛瑙一样,闪烁着迷人的光芒。当地的人们将这种宝石称作“红灵石”,它象征着忠诚与幸福,是青年男女最喜欢的饰品。
传说,很多年以前,阿娅娜原本是王府里的一名仆人。她从小在王府里长大,伺候王府的主人——黑风王,但她厌倦了那里的压迫和束缚。某个漆黑的夜晚,阿娅娜忍无可忍,偷偷逃出了王府,离开了那个让她感到窒息的地方。
阿娅娜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,夜晚的山林对她来说充满了未知与恐惧。她沿着黑风河一路逃跑,脚下的路布满了碎石和荆棘,夜风在耳边呼啸,像狼嚎一样恐怖。她跑累了,只能蹲在河滩边喘息,四处寻找避难的地方。这时,她看到一群黄牛正在河滩边安静地吃草。她赶紧钻进了牛群,黄牛们温顺地让她躲在中间,没有伤害她。
第二天一早,牛群渐渐散去,阿娅娜揉了揉发酸的双腿,眼睛不自觉地向天空望去,突然看到一群大雁正在高空飞过。阿娅娜心里一动:“或许它们是上天派来的使者,指引我逃离黑风王的追捕?”她决定跟随大雁的飞行方向一路向北。
阿娅娜就这样沿着河流跟随大雁逃跑。她没有食物,只能用苦涩的野草充饥,渴了,就趴 ...
据说很久以前,有个国家叫兴林国,国王年号妙庄,因此,大家都称他为妙庄王。
妙庄王膝下无子,只有三个女儿:大公主妙书、二公主妙音和三公主妙善。妙书和妙音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,成天说说笑笑。而小女儿妙善却不一样,她最爱静静地坐在一旁读书,安静得仿佛跟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。
随着女儿们年岁渐长,妙庄王越来越担忧起传承的问题。自己年事已高,但又没有儿子,未来的王位该由谁继承?思前想后,他决定为三个女儿招驸马,便召她们入宫商议。
大公主妙书先开口:“父王,我希望招一个文才卓越的人,这样他日后可以辅佐父王治理天下。”
二公主妙音接着说:“我希望找一个武艺高强的人,南征北战,安邦定国,成为父王的左膀右臂。”
妙庄王听了,十分满意,觉得两个女儿孝顺又懂事。于是他转向三女儿妙善,满怀期望的问道:“那你呢,妙善?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驸马?”
妙善只是淡淡一笑,说:“父王,女儿愿意一辈子陪伴您,不求嫁人。”
妙庄王一听,脸色顿时沉了下来,坚决地说道:“不行!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。你不想嫁人,那父王要如何安置你?说吧,到底想找什么样的驸马?”
妙善想了想,回答道:“如果非要我嫁,那我愿意嫁给一 ...
传说在安徽怀安县城外,有一片神奇的瓜地,占地面积两亩多一点,这块地年年无人耕种,却年年长出个头大、香甜可口的西瓜,被人们称为“金翠瓜”。据说,这片地底下埋葬着一对悲情的年轻夫妻,男的叫金相,女的叫李翠平。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呢。
在清朝年间,年轻的金相不过二十一岁,母亲早逝,家境贫寒,靠着一小块地种西瓜勉强度日。虽然日子清苦,金相的性格却乐观开朗,唯一遗憾的是他长这么大,一直孤身一人。
这一年,金相的瓜田旁边,新添了一座坟,是一位被逼婚自尽的少女,当西瓜熟了,金相在田里搭了个简陋的瓜棚,每晚守在田边,担心有人来偷瓜。
一晚,月色如水,金相在瓜地里巡视。突然,他看到树丛间闪过一道白光,接着一位身穿素衣的少女悄然出现。金相揉了揉眼,心里暗暗惊奇:大半夜的,这姑娘来这儿干什么?
他走上前,柔声说道:“姑娘,这么晚了,你怎么会在这里?别想不开,生活总会有出路的。”少女淡淡一笑,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哀伤,却带着平静。她眉眼清秀,瓜子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,一袭素衣衬得她整个人飘然若仙,美得让人心疼。
“你怎么还没睡呀?”少女轻声反问道。这一问反而引起金相仔细打量,只见少女高挺的鼻梁,小巧的嘴巴 ...
在山东崂山东海边,有个小村庄,村子里的庄户,两把手就能数的过来,虽说这里四周山水环绕,风景如画。可惜贫瘠得很,连兔子都懒得拉屎。
村里有对夫妻,四十多岁,丈夫种地,妻子打柴。山沟里的土地又瘦又干,山上的柴火都是荆棘。他们常常忧心:“我们没儿没女的,万一有个三灾八难,谁来照顾我们?”越是上了年纪,就越想要个一男半女,天天想着孩子,想的头都快秃了。
没想到,春天一到,妻子竟然真的生了个儿子,白白胖胖的。她问丈夫:“这孩子叫什么好?”丈夫说: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这里就属山多,就叫他‘青山’吧。”
小青山三岁时,父亲就得病去世了。母亲把他当宝贝一样疼爱,然而好景不长,七岁时,母亲也撒手人寰。小青山孤苦无依,哭得天昏地暗。不久之后,村外的华严寺里走来一位老和尚,他把青山带回寺里,给他一头牛,让他在山里放牛,寺里管饭。于是,青山的吃饭问题总算有了着落。
十年过去,青山长大了,十八岁了,活儿也多了,犁、种、刨、栽、锄、割、收,样样都得他来,练得一身的腱子肉。一天傍晚,青山在“藏经阁”下的小屋里休息,忽然乌云密布,雷声轰鸣。青山叹道:“这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呀?”话刚落,门“吱呀”一声打开 ...
清朝末年,在东北密山县边界处,开了一家小店,专门招待过往的客商和进山挖人参的穷苦人。店主李老板,以其宽厚的心肠而闻名,不论客人有钱没钱,都让吃住,从不拒绝,人们叫这家小店为“李家店”。
有一天,一位来自河北唐山的挖参人王勇走进了这家店。他家境贫寒,又没有赚钱的门路,就跟着同村人入山挖点人参,妻儿都在盼着他能带回人参来换点钱,买些食物。头一年,王勇一无所获;第二年,依然是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。到了第三年秋天,他再一次跟着挖人参的汉子们,进入了深山。
说来也怪,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当地人定下了规矩,挖参人入了山都必须往西走,谁若是敢闯东路,往往会九死一生,没听说有活着回来的。可是王勇心里琢磨,如果再继续西行,可能又是空手而归,别说挖人参换点钱了,恐怕这三年以来的盘缠都得贴进去。不如冒险试试东路,活着回来算是幸运,死在山里算是气运。他坚定地朝东走去。
一路上,他走了许久,来到一片长满芦苇的大沼泽。天热得让人口渴,他想找点水喝,便钻进芦苇丛。忽然,他看见不远处有间小草房,便兴奋地走过去。小房子也整洁,推门而入,就看见院子也打扫的干干净净的。王勇心里一喜,叫道:“老乡,能给一口水喝吗?”
...
今天要说的故事,发生在宋朝年间的海门县。那时,金沙滩的民风十分败坏,人人喜欢争勇斗狠,不仅对官府毫无敬畏,还常常出言不逊,甚至敢对天上的神仙指手画脚。道德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。
这一带有一批恶人,领头的叫马二郎,人称“马王”。他和一群恶霸勾结在一起,干尽了坏事:谋财害命、奸淫掳掠,无恶不作,老百姓都怕得不敢吭声。时间一长,金沙滩附近的百姓怨声载道,这事传到了玉皇大帝耳中。他一听大怒,立即下旨东海龙王:“给我水淹金沙滩!让这些恶人全都下地狱!”
观音菩萨听说了,心中不忍,便对玉皇大帝说道:“虽然那里有恶人,但也有许多善良的百姓。请您宽限几个月,让我下去劝劝他们,若能悔改,那便最好不过了。”
玉皇大帝思索片刻,点头同意了,同时也对龙王说:“三个月后如果民风没有改善,金沙滩还是要水淹的,坚决不能放任那些恶霸为非作歹!”
观音菩萨于是下凡,化身成一个贫穷的卖鱼女子:佝偻着腰,身穿破旧的衣裳,头发乱糟糟,脸上满是灰尘,看起来又老又丑。她提着个竹篮,沿街叫卖,试图唤起大家的怜悯之心。然而,没人愿意搭理她,甚至还嫌她晦气,避之不及。
观音菩萨心中叹息:“看来,得换个方法才行。”她一转身,摇身一变, ...
从前,有一个小伙子叫李二宝,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,二宝为人老实厚道,日子过得紧紧巴巴,全家靠他每天上山打柴为生。父亲早逝,二宝自小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,生活过的很清苦。
二宝二十岁那年,村里媒婆给他说了门亲事,女方是隔壁村一位叫小翠的姑娘。据说小翠不仅心灵手巧,而且温柔贤惠,长得也端庄秀美。二宝母子对这门亲事很满意,可很快又犯了愁,家里穷的叮当响,如何操办喜事呢?二宝也没有多的话埋怨,只是对母亲说:“娘,您放心,我再多打些柴,咱们总能攒出一笔钱来!”
从此,无论刮风下雨,二宝每天早出晚归,往南山深处打柴。不到两个月,院子里的柴火堆得像小山似的。二宝的母亲也不顾年迈,天天纺线织布,想为儿子凑些钱。二宝看在眼里,心疼得直掉眼泪,对母亲说:“娘,您都为我操劳一辈子了,这回可不能再累坏了自己。”可母亲只是笑着摸摸他的头:“孩子,看着你能成家立业,我死也能瞑目了。”
村里人都为二宝的勤劳孝顺而感动,可好事多磨。隔壁村有个恶霸田大富,仗着家里有钱有势,欺压百姓,强抢民女,无恶不作。这天,田大富带着家丁出去打猎,路过溪边时,正好看见小翠在洗衣服,顿时动了邪念。田大富忍不住走上前,对她动手动脚, ...
传说在很久以前,在崂山上的一个小山村里,住着一对朴实的孤寡老人。他们老实本分,在几块兔子都不拉屎的薄地上,辛勤的种田耕作,过着贫穷艰苦的日子。
这一年,山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,老天爷不给饭吃。老两口早出晚归,辛苦劳作,终于把庄稼种得绿油油的。看着这些庄稼,他们心里乐开了花。可谁知,大旱不止,又遇上了蝗灾,一夜之间,那铺天盖地的蝗虫把庄稼啃得一干二净。老两口看着被蝗虫糟蹋的田地,终于崩溃了,痛苦地放声大哭。
这时,在崂山朝阳洞中修炼多年的玉蟾,听到悲痛的哭声,走出洞口一看,原来是三年前救过自己性命的恩人。玉蟾心想:这两个恩人已经年过半百,无儿无女,如今又遭遇天灾,我一定要搭救他们,以报恩德。想到这里,它驾起祥云,来到老人身后,张开簸箕一般的大嘴说道:“老人家,别难过,您收我玉蟾做儿子,玉蟾帮您种庄稼。”
老两口听到身后有人说话,立刻止住哭声。回头一看,别的没看见,就看见一张黑乎乎的大嘴,老两口被吓得浑身发抖,不知如何是好。玉蟾见二人惊恐,连忙安慰道:“老人家,别害怕,我是三年前您救过的那只大蟾蜍,今天特意来报恩。如果您愿收我为儿子,日后必定过上好日子。”老两口有点半信半疑,但是听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