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薪6元的年代,雷锋却做了这样一件事...

你见过月薪只有 6 元的年代吗?

1960 年 8 月 28 日,一个 22 岁的新兵写了一封信。信很短,却温暖了整个中国。

这个年轻人叫雷锋,他要做一件在当时看来”不可思议”的事情。

把自己攒了大半年的 100 元钱,全部捐给灾区。

一下是信件原文:

敬爱的辽阳市委:我是 7343 部队 15 分队的一名新战士,我名叫雷锋,是今年 1 月从辽阳弓长岭矿入伍到部队的。由于部队党委和首长对我的不断教育和培养,使我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,使我的思想和眼界变得更加开朗和远大。现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增产节约的号召。目前,在我们的部队里,已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高潮。我是一个共青团员,我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这一号召。我看到最近以来,辽阳遭受了百年没有过的大洪水的侵袭,因此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受到了很大的损失。现在国家和人民有困难,我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,我一定要挺身而出,以实际行动来支援灾区人民。现在部队每月发给我们六元钱津贴,我每月除了理发花五角钱外,余下的钱我都存到储蓄所。入伍后我把在工厂时候攒的四十多元,都带到部队存到了储蓄所。我在部队短短的七个月里,又节约了津贴费三十多元,到现在为止,我已储存了一百元钱。今天我怀着万分高兴的心情,将我节约的一百元钱寄给你们,支援灾区人民公社发展生产。我的生命是党给我的,党是我慈祥的母亲。我一定要听党的话,永远忠于党,忠于人民,为祖国的壮丽事业贡献我的一切力量。最后请市委对我多多培养,使我不断前进。此致敬礼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战士 雷锋 1960 年 8 月 28 日

这封信的背后,藏着一个关于选择、关于初心的故事。读完你会明白:什么叫做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”。

01 | 月薪 6 元的年代,他的选择让人震撼

image.png

想象一下 1960 年的中国。

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普通工人的月薪也就十几二十元。而雷锋作为一名新兵,每月津贴只有 6 元。

6 元是什么概念?除了理发要花 5 毛钱,剩下的 5 块 5 毛钱就是他一个月的全部生活费。

但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,在得知辽阳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后,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:把自己攒的 100 元钱全部捐出去。

100 元,是他 7 个月津贴的总和,加上从工厂带来的积蓄。

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现在一个月薪 3000 的年轻人,一次性捐出 5 万元。

02 | 一封信里的赤子之心

image.png

让我们看看这封信里最打动人的几句话:

“我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,我一定要挺身而出,以实际行动来支援灾区人民。”

“我的生命是党给我的,党是我慈祥的母亲。”

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刻意的煽情,只有朴实的表达和真挚的情感。

这就是 22 岁的雷锋,一个刚入伍 7 个月的新兵。他用最简单的方式,诠释了什么叫做”人民子弟兵”。

时间过去了 64 年,当我们重新读这封信时,会发现什么?

物质生活早已今非昔比,但那份纯真的初心,那种”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情怀,似乎变得稀缺了。

现在的我们,习惯了精致的利己主义,习惯了”我为什么要管别人”的冷漠。

但雷锋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快乐,来自于给予;真正的富足,来自于分享。

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:一个人的价值,不在于他拥有什么,而在于他为别人做了什么。

04 | 那些年,那些可爱的人

雷锋不是孤例。

那个年代,有太多这样的人: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,邓稼先隐姓埋名投身核研究,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沙漠…

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。

这种精神,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。

image.png

重读这封信,我想起了一句话:

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

雷锋 22 岁的生命虽然短暂,但他的精神却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或许无法做到像雷锋那样的无私奉献,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:

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,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,用善意温暖这个世界。

你怎么看雷锋的这种精神?在你心中,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?欢迎留言交流。

转发给你关心的人,这个故事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