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锋的故事-自我反省是一种力量

雷锋的故事-自我反省是一种力量
写字桌与果丹皮雷锋当班长以后,严格要求自己,也严格要求战友,但他的“严格”,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命令,而是带着温度的关怀。
有一次,雷锋到食堂帮厨,看到灶台边一堆锅巴。馋虫一动,他顺手捡起一块刚出锅的,正准备往嘴里送,炊事员小张开玩笑似的说了句:
“哟,班长,你也得自觉点啊!”
这句话像针一样刺进了雷锋的心里。他愣了一下,把锅巴放回锅边,没说什么,转身就走了。
回到宿舍,雷锋在床边坐了好久。他不是为锅巴生气,而是为自己的一时糊涂懊恼。他想着毛主席说的那句:“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,所以,我们如果有缺点,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。”
他轻声自问:“吃一块锅巴都不能把握住自己,还谈什么带头?还怎么做班长?”
第二天一早,他特地跑去厨房,找到小张,认真地说:
“小张,昨天我不该赌气走人,你批评得对,我以后一定更加注意。”
小张一听,赶紧摆手:“哎呀我那是随口一说,没别的意思!”
雷锋却摇头:“不,话虽轻,理不轻。你提醒得对。要是我连这点小事都马虎,那就不是个合格的党员。”
两个年轻人握了握手,从那以后,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近了一步。雷锋也用这件小事,提醒自己:严格不是摆样子,而是要做到每一个细节。
还有一次,雷锋和两个战友——小刘、小陈一起去农场拉菜。一路上风大路滑,到了农场装好车,天已经擦黑了。
雷锋看着两个兄弟一脸疲惫,肚子又空,于是赶忙去找农场管理员打招呼:“能不能安排他们先在你们食堂吃口饭?我给他们打好招呼,咱们用粮票换。”
管理员一口答应:“没问题,饭都热着呢。”
可小刘、小陈却摇头:“不用了班长,还是赶紧回吧,到连里吃也一样。”
雷锋说:“车子沉得很,咱们也不是赶时间,吃饱了开车更安全。”
“没事,咱们回部队再吃。”他们坚持。
雷锋见他们态度坚决,也没多说,三人就往回赶。可没想到,回去后小刘、小陈跑去找指导员,反映雷锋“做事太主观”,“没征求大家意见”。
雷锋一听,心里也不是滋味,但他没有辩解,而是主动找指导员汇报:“这事确实我考虑不周,没提前商量就安排他们吃饭,这是方法问题,我愿意改。”
指导员点点头:“你能认识问题就好。我们既要有热情,也要有群众路线嘛。”
从那以后,雷锋做事总是多听战友意见,生怕再犯一次“主观主义”的小错。
有一回,雷锋和一个同志外出执行任务。途中,那位战士突然“飙车”,风驰电掣般开得飞快。雷锋劝了几次都没用,最后车子一头扎进了泥沟,差点出了事。
回到连队,两人都受了处分。在党小组会上,雷锋主动检讨:“这事我负主要责任。作为班长,我没有把同志带好,是我工作方法不细致。”
事后,他又多次找那位战士谈心。第一次谈崩了,对方话都不肯接。连里的人纷纷责怪那个战士不懂事。
可雷锋却说:“怪我,是我方法不对,没有说到他心里去。”
雷锋重新了解了对方的成长经历,发现他其实是个吃过不少苦的孩子。于是他换了种方式,不再光讲大道理,而是聊小时候吃过的苦,聊怎样通过努力改变命运,还特地给他补衣服、借书看。
终于有一天,那位战士红着眼睛对雷锋说:“班长,谢谢你,我想通了。”
雷锋拍了拍他的肩:“想通就好,咱们一起往前走。”
除了耐心帮助别人,雷锋也从不放松对同志的原则要求。
一次支部大会上,讨论一个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。这个同志平时表现一般,纪律也不严,一些党员觉得“问题不大”,可以转正再慢慢改。
雷锋却站起来,说:“他的问题不是小事,而是根子问题。我们不能降低标准。一个党员不能只是形式上的,更要在思想上、行动上做得过硬。”
他诚恳地指出了那位同志存在的散漫问题,并建议延长预备期,大家最后一致同意。
那名同志回宿舍后,情绪很低落。他回忆起雷锋平时送书、鼓励他争取入党的情景,又想起那本雷锋送他的《怎样正确对待入党问题》,扉页上那句:
“赠给亲密的战友——愿你努力学习,好好工作,加强锻炼,争取早日入党。”
他突然明白了:雷锋不是“不给面子”,而是对自己真正负责。他重新振作起来,最终以优秀的表现转为了正式党员。
雷锋对同志,从不含糊。他的严格,是信任;他的批评,是爱;他的温情,不软弱,而是一种真正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