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锋的故事-在风雪中前行

雷锋的故事-在风雪中前行
写字桌与果丹皮1961 年 6 月 1 日,雷锋被任命为班长。他一向是队里最勤快、最能干的兵,如今更成了全班的“主心骨”。无论训练还是任务,他总是冲在前头,大家都说,有雷锋在,心里就踏实。
那年冬天,部队接到任务,要把一批物资运送到新宾县的一个山村。雷锋和两名战友负责开头车,带路。他们一大早五点就出发,天还没亮,寒气像刀子一样往脖子里钻。
下午三点多,他们来到一条叫“江汉子”的小河边。按地图看,车子必须过了这道水,才能继续前行。但眼前哪像有路?石头滚得像碗口大,一脚踩下去都站不稳,往前更是密密麻麻的芦苇和灌木,几乎没缝隙。
“这怎么过啊?”小韩皱起眉头。
雷锋拍拍他的肩:“咱先别急,找老乡问问。”
他们请来一个附近村子的老大爷当向导。老乡走在前头砍开草丛,雷锋踩着乱石,小心地把车子一点点往前挪。车子在石头上颠得像坐船一样,灯被刮掉了,旗杆也断了,但雷锋死死把住方向盘,咬着牙把车开过了水浅流急的江汉子。
后面是一个坡,车爬了六次都没爬上去。雷锋一挥手:“下车!垫草!”大家找来十几捆干苇草铺在坡上,终于把车给推了上去。
更难的还在后头。
一条山路到了尽头,猛地来了个九十度急转弯。左边和前头是陡崖,水声从下面传来,像山洪咆哮;右边则是石壁,车稍一偏就有可能掉下去。
雷锋和小韩对视一眼,小韩手心都出了汗。雷锋安慰他说:“别怕,我在这儿盯着。”
小韩沉住气,一边打方向,一边听着雷锋在旁边指挥。他们前后倒了三次车,才把车慢慢开上盘山路。
等他们终于抵达目的地时,天已经黑了。大家连饭都顾不上吃,就开始装卸货物。紧接着,又接到返程命令——必须连夜赶回。
回程路上,大家的油都不多了。雷锋看着仪表盘上的指针,皱了下眉头,然后打开自己车的油箱,给其他两辆车加了点油。
“咱车留后也无妨,别的车能先走,就行。”
可刚过江汉子时,三号车就出事了,车陷进了泥里,水都灌进驾驶室了,六个大轮胎空转,像陷在沼泽中。
“不能让它撂这儿。”雷锋和小韩、小杨调头回来,用牵引绳把自己的车绑上三号车,蹬着冰冷刺骨的水开始拖车。发动机响得震天响,但三号车还是纹丝不动。
这时,指导员听见动静,带着人赶来,又派来十四号车协助。大家齐上阵,有人挖泥,有人垫草,雷锋拖得满脸是泥,手冻得通红。折腾了两个多小时,终于把三号车救了出来。
但这时,他们的车也快没油了。到了木旗镇,油彻底用完了。偏偏天又下起了大雪,风大得像狼叫,几个人实在太困太饿,就找了个小屋住下。雷锋才刚付了房钱,准备躺下歇口气,门外一名战士跑来送油,说:“十四号车翻过山岭时钢板断了,要你们车上的千斤顶。”
“那就走!”雷锋拎起衣服,转头就走。
夜深,天黑如墨,车灯只能照出眼前两条白光。路又陡又滑,爬一个山岭用了四十分钟。雷锋一手扶方向盘,一手擦着前窗的雾气,小杨坐在副驾上帮他拉手闸。两人一个困、一个冷,但始终不敢有一丝松懈。
凌晨十一点,他们终于赶到十四号车那儿。雷锋连车门都没关,就跳下来帮忙修车,一直忙到天快亮。
这次任务完成后,大家都说:“雷锋这回是真拼了。”
其实,雷锋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一直很较真。虽然他两年半安全行车超过两万三千公里,没出过事故,但他从不自满。
一次,他到抚顺开会,参观煤矿时坐上了一位老兵开的大客车。雷锋注意到,那老兵看到远处有人靠近斑马线,就提前按喇叭。
他心里纳闷:人还远呢,按那么早干啥?
等回来后,他专门找那位老司机请教。
老兵笑呵呵地说:“为人民开车,就得为人民着想。开车这事儿,宁可早提醒一秒,也不能晚一秒,人命关天啊。”
雷锋点点头,这番话他记了一辈子。回到班里开安全学习会时,他还专门讲了这件事。
“你们说,老司机开车的年头,比咱们岁数都大,可人家还是那样认真,时刻想着别人。咱们啊,可得学着点。”
从那以后,雷锋不仅带头干活,更带头琢磨。他常说:“车是咱们的命根子,但别忘了,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