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锋的故事-助人为乐的好同志

1961 年 5 月的一天清早,天还没亮,雷锋就背上背包,带着任务出发去丹东出差。刚过五点,天还飘着小雨,他正往抚顺火车站赶,远远看见前面一位大嫂,背着个小孩,手里还牵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,艰难地走在泥泞的路上。

小女孩衣服脏兮兮的,一看就是刚掉进了泥坑,正边走边哭,冻得瑟瑟发抖。雷锋赶紧跑过去,二话不说就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,自己则一把抱起那个哭哭啼啼的小姑娘。

“别哭了,小妹妹,一会儿就到了火车站,咱一块儿去坐火车好不好?”雷锋一边安慰小女孩,一边快步带着他们往车站赶。

到了车站,他不仅帮他们买好了票,还和他们一起上了车。上车后,他看小女孩浑身都湿透了,头发还滴着水,赶紧摸了摸自己贴身的绒衣,还算干爽,马上脱下来,给她穿上。

“叔叔,谢谢你……”小女孩声音哽咽,话没说完又哭了起来。

“傻丫头,不哭不哭,穿暖和点,别感冒了。”

他从包里掏出自己带的馒头,一边递给她们一边说:“大嫂,快吃点垫垫肚子,你们早上还没吃吧?”

大嫂感激得眼圈都红了,连声道谢。

上午九点,火车到达沈阳。雷锋一直把她们送到出站口,才挥手告别。

正准备转车去丹东时,他又看到一个愁眉苦脸的大嫂站在售票厅前,手足无措地四处张望。雷锋走上前去问:

“大嫂,您怎么啦?是迷路了吗?”

大嫂叹了口气:“唉,我从山东来,想去吉林看亲戚,结果票不见了,身上也没钱,不知道该咋办了。”

“没事,别着急。”雷锋一边说,一边把她领到售票窗口,掏钱给她补了一张票。

“大兄弟,我该怎么感谢你?你叫什么名字?”

雷锋笑着摆摆手:“我是解放军,家住中国。”说完便转身离开。

老大嫂站在月台上,泪眼婆娑地朝他挥手……

办完事从丹东返回时,又是清晨,雷锋在沈阳换车回抚顺。天刚蒙蒙亮,他刚剪完票,走在地下通道里时,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,一手拄着拐杖,背上还驮着一个大包袱,艰难地挪着步子。

“大娘,您去哪儿啊?”雷锋赶忙迎上前。

image.png

“哎哟,孩子,我从关东老家来,去抚顺看我儿子,累死我了……”老人喘着粗气说。

“正好我也回抚顺,我送您一程吧。”雷锋毫不犹豫地接过包袱,一手扶着她上了车。

车厢里已经很挤了,正当雷锋四处张望时,一位大学生站起来让座。雷锋赶忙把老人扶过去坐下,自己则站在旁边陪着。

没过多久,他掏出两个面包,递了一个给大娘。

“哎呀,孩子,俺不饿,你吃吧。”大娘推让着。

“吃吧大娘,您这么大岁数,还一路赶车,不能饿着。”雷锋笑着把面包硬塞过去。

老人接过面包,感动得不知说啥好,往座位里边挪了挪,拍了拍座位边:“来,孩子,坐这,歇歇。”

那一声“孩子”,让雷锋心头一热,仿佛是母亲在叫他的小名,格外亲切。

两人一边吃着面包,一边聊着家常。雷锋问她儿子是干啥的,住哪儿。

“俺儿是个工人,在抚顺好多年了,我还头一回来找他呢。”老人从衣兜里掏出一封信递过来。

雷锋接过一看,地址他也不熟,但毫不迟疑地说:“放心吧大娘,咱一定找到他。”

火车驶进抚顺郊区时,老人满眼惊奇地望着窗外那些高大的厂房和烟囱。

“大娘,这是咱们的煤都,等你见到你儿子,让他带你四处转转,看看这新变化。”

“可不是嘛,活了一辈子,这回也该开开眼界了!”老人乐得合不拢嘴。

到了抚顺站,雷锋又背上她的包袱,把自己的背包存在车站,一路搀着老人走街串巷地打听,绕了好几个弯儿,花了两个多小时,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儿子。

image.png

老人一进门就激动地说:“要不是这孩子送我来,娘怕是真找不着你啊!”

临别时母子俩紧紧拉着雷锋的手,千恩万谢,目送他走了好远。

不久后的一天,连队附近下了一场大雨。雨停后,雷锋到部队的菜地去看菜,顺便瞧见隔壁一位老大娘正忙着给菜地排水。他立马过去搭把手,还边干边和她聊天。

老大娘姓张,是个烈属,解放后才过上好日子。雷锋从心里敬重她,没过几天就把她的菜园打理得干干净净,还时不时帮她担水、施肥。

十月一日那天,雷锋拿出连里发的苹果,专门挑几个最好的送给张大娘:“大娘,过节呢,吃点儿苹果图个喜庆!”

老人感动得合不拢嘴,逢人便说:“这孩子比我儿子都贴心!”

中秋节晚上,营区热闹非凡,战士们都拿到月饼,围坐一起谈笑风生。雷锋也领了四块月饼,却没吃。他静静地坐着,月光洒在他身上,眼里却闪着泪光。

他悄悄离开人群,走到车场,一个人望着天上的月亮,思绪飘回了那个噩梦般的夜晚——母亲在旧社会受尽苦难,最终自缢……父亲和兄弟们的死也历历在目。他喃喃自语:“要是他们能看到我今天的样子,他们一定会很欣慰……”

那晚他回到宿舍,把月饼仔细包好,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。第二天,他专程来到抚顺市西部职工医院,把月饼和信一并送给了住院的伤病员。

“这是人民的节日,也是你们的节日。请收下这些月饼,是一个战士的一点心意。”

伤病员们吃着月饼,眼里满是感动,纷纷表示要早日康复,回到岗位,为祖国多出一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