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锋的故事-到最需要的地方去

image.png

1959 年,鞍山钢铁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,决定在矿区新建一座焦化厂。这消息刚一宣布,车间里就沸腾了,大家议论纷纷。

车间领导在动员会上说:“新厂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工程,需要有干劲、有担当的人去那儿打基础。”

话音刚落,一个清晰响亮的声音从台下冒了出来:“我去!”说话的人正是年轻的雷锋。他身边的一群青年团员也跟着响应,纷纷表示愿意前往。

可人群中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,有人悄悄嘀咕:“到那种地方去,傻吧?没好吃的、没好住的,还不涨工资,我才不去呢。”

听到这些话,雷锋转过头,严肃地说:“要是人人都这么‘聪明’,咱们的社会主义还能建得起来吗?党教导我们,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。我宁愿当这个‘傻子’!”

这番话一出口,把那几个冷嘲热讽的人说得脸红脖子粗。气氛一下子变了,越来越多的青年工人也被他的热情感染,纷纷报名。

到了八月底,雷锋和一群青年人一同奔赴焦化厂施工现场。新厂选址在一片偏远山脚下,刚开始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,只能暂时住进破旧的土房子里。下雨屋里漏水,刮风四处透风,饭堂是临时搭的草棚子,洗脸得跑一两里地挑水。

可雷锋一点没抱怨,反倒干得热火朝天。一到工地,他就帮大家搬行李、铺床、整理宿舍,还一边忙一边笑着说:“我是吃苦出身的,这点算什么,苦点累点,我习惯!”

有一天晚上,山里刮起了冷风,土房里冷得像冰窖。雷锋缩在被窝里睡不着。睡在他旁边的老师傅看他冷,悄悄把自己压脚的被子盖在他身上。

“我不冷,您自己盖吧。”雷锋赶紧还回去。

“南方小鬼,抗冻不行,就别逞强!”老师傅又帮他盖了回去。

雷锋心里一热,感动得说不出话来。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:“我们现在吃不好,住不好,环境艰苦,可这些都是暂时的、能克服的。只要我们肯拼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。”

在修建宿舍的过程中,雷锋是最能吃苦的那一个。上山挑石头,他总挑最重的;搬木料,他选最长的扛;看到同事做了好事,他还编快板歌来表扬,带动整个气氛都活跃了起来。不久,他被选进青年突击队,还当上了团支部宣传委员。

冬天来了,冷得连水泥都要冻裂。工段把和泥的任务交给了突击队。泥巴硬、水冷,大家搅拌得费劲。雷锋一看,干脆脱掉鞋子、挽起裤腿,跳进泥堆里用脚搅。领导看了直摇头:“快穿胶靴,小心冻坏脚。”

雷锋笑着穿上靴子,但一踩进泥里,靴子就被泥巴吸住拔不出来。他干脆又脱了靴子,光脚踩泥。

有人问他:“冷不冷?”

雷锋满头大汗:“为社会主义出点力,我不觉得冷,反而热着呢!”他还唱起了《社会主义好》,带动大家也一起干起来。

宿舍楼墙越砌越高,运泥成了难题。雷锋一边干一边琢磨,跑去找工友小叶:“咱们搞个横杆吊斗试试?”他边说边在地上画草图。车间领导一听,也觉得靠谱,很快就架起了一个简易吊斗。一试,果然好使,效率立马提高了不少。

后来,建设现场急需打地基用的石块,大家到处找石源。雷锋和几个突击队员在附近一条河里发现了石头,他们当即卷起裤腿,下到冰冷的水里捞石头。

“这边有石头!快来!”他一边喊,一边捞。小伙伴们闻声赶来,也跳下去帮忙。虽然冻得直哆嗦,但没人喊苦。几小时后,一堆堆石头被运到工地,及时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
那天晚上,雷锋在日记里写道:“青春不是年纪的象征,而是奋斗的姿态。真正的青春,属于那些不断向上、甘于奉献的人。”

某天深夜,天空忽然下起雨。调度员慌了:“不好!工地上还有六节敞车水泥没盖!”这要是被雨淋了,全都作废。

雷锋听了,立刻冲出屋子,一路奔回宿舍大喊:“快起来抢水泥!快!”不到十分钟,二十多个青年穿衣冲出宿舍,组织了一支“突击队”。大家找雨布、扛芦席,顶风冒雨把水泥一包包盖好。最后一车水泥盖得差不多了,可布料用光了。雷锋脱下自己的外套,接着又抱来被子,一层层铺上去。

这一夜,7000 多袋水泥完好无损。雷锋也因此赢得了全车间人的尊敬。

另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,小叶打算赶去鞍山休息。他走在路上,忽然看到前方有人在拣粪,走近一看,居然是雷锋。

“你大冬天拣粪干嘛啊?”

“支援公社呗!”雷锋笑着说,“咱支部不是号召多做好事嘛!而且,早起活动活动,也算锻炼!”

小叶听了也不好意思去玩了,扭头就跟雷锋一起干起来。那天他还发现雷锋穿得特别单薄,就问:“你的棉衣呢?”

“给吕大爷了,他太冷了。”

吕大爷是公社的放羊老汉,过去吃尽了苦头。雷锋见他衣单,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了他。

从此,小叶也和雷锋一道,天天早起拣粪、送粪到生产队。农民们发现场里突然多出了一堆粪肥,打听后才知道是雷锋他们送来的,纷纷表示要多打粮食、支援工业。

雷锋在鞍钢期间,因勤奋工作、乐于助人、无私奉献,多次被评为“红旗手”“先进生产者”,还获得了“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”的荣誉称号。

他用一言一行诠释了“哪里需要,就到哪里去”的信仰,也让身边的人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“雷锋精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