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手观音与讨饭菩萨

据说很久以前,有个国家叫兴林国,国王年号妙庄,因此,大家都称他为妙庄王。

妙庄王膝下无子,只有三个女儿:大公主妙书、二公主妙音和三公主妙善。妙书和妙音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,成天说说笑笑。而小女儿妙善却不一样,她最爱静静地坐在一旁读书,安静得仿佛跟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。

image.png

随着女儿们年岁渐长,妙庄王越来越担忧起传承的问题。自己年事已高,但又没有儿子,未来的王位该由谁继承?思前想后,他决定为三个女儿招驸马,便召她们入宫商议。

大公主妙书先开口:“父王,我希望招一个文才卓越的人,这样他日后可以辅佐父王治理天下。”

二公主妙音接着说:“我希望找一个武艺高强的人,南征北战,安邦定国,成为父王的左膀右臂。”

妙庄王听了,十分满意,觉得两个女儿孝顺又懂事。于是他转向三女儿妙善,满怀期望的问道:“那你呢,妙善?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驸马?”

image.png

妙善只是淡淡一笑,说:“父王,女儿愿意一辈子陪伴您,不求嫁人。”

妙庄王一听,脸色顿时沉了下来,坚决地说道:“不行!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。你不想嫁人,那父王要如何安置你?说吧,到底想找什么样的驸马?”

妙善想了想,回答道:“如果非要我嫁,那我愿意嫁给一个能够医治天下、解除万民痛苦的名医。若是父王能找到这样的人,女儿自会嫁他。”

妙庄王听罢不禁火冒三丈,这哪里是找夫婿,分明是在找神仙!自己一片苦心,却换来女儿故意刁难!他拍案而起,命人把妙善关进后花园软禁起来,脱去锦衣玉服,只提供粗茶淡饭,让她感受一下饥寒之苦。

image.png

然而,妙善是个倔脾气的姑娘。即便身处后花园,她依然淡然地看书,穿着粗布衣,吃着冷饭剩菜,从未抱怨。王后大公主和二公主轮流去劝她,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。

过了一段时间,妙善读书有所顿悟,某天趁着夜色,妙善悄悄逃出了后花园,奔向汝州的白雀寺,毅然出家为尼。

image.png

妙庄王得知后,气得直咬牙,便暗中下旨,要白雀寺的住持劝妙善回心转意。若劝不动,就一把火烧了寺庙。住持无奈,只得让妙善去厨房干些粗活,想让她知难而退。然而妙善毫无怨言,挑水砍柴,勤勤恳恳。山上的动物们仿佛也受到她的感召,纷纷送来柴火和食物,弄得寺里的僧尼们都惊叹不已。

image.png

妙庄王听闻此事,怒气冲天,立即派兵包围白雀寺,点火焚烧。然而天公不作美,忽然下起倾盆大雨,浇灭了大火。妙庄王命人将妙善捆绑押解回京。途中,一只猛虎突然出现挡住了去路,随行的兵士们纷纷四散逃命,妙善因此得以逃脱,辗转流浪,最终在一座荒山安定下来。她在山上搭了个茅棚,继续清修,这座山也因此被称为“香山”。

又过了几年,妙庄王竟然得了一种怪病,浑身生疮,又痒又痛,满身流脓,臭气熏天。找遍名医,始终无计可施。后来,有位老者开出一张药方,说需找一位心平气和、不动怒的人,将他的手和眼睛入药,方能痊愈。

image.png

妙庄王派人到香山寻找,果然见到一个心如止水的白衣女子坐在山上读书。钦差讲述了妙庄王的病情,白衣女子早已泪流满面。她正是妙善,只是相隔多年,钦差已认不出她了。

妙善想:父亲病重,做女儿的自然应当救他。于是,她平静地对钦差说道:“你所需之物,尽管拿去吧。”

image.png

钦差于是割去了她的双眼和双手,带回京城做药引,妙庄王服下后竟然真的康复如初。妙善舍身救父的举动感动了上天,顷刻间她的身体长出无数只手,每只手心中都显现出一只眼睛,这就是千手观音的来历。

image.png

妙庄王康复后,亲自上香山道谢,见到妙善方才知晓真相,悔恨不已。自此,他也开始修行,渐渐心境澄明。

多年以后,妙庄王修行有成,西天佛祖召见他,打算赐予他菩萨的位次。妙庄王到西天,就在佛祖召见他前突然心中一动,想起王宫里金库的大门年久失修,可能需要修缮。这个念头虽只是一闪而过,佛祖却早已察觉,淡淡说道:“既然你心存贪念,不如到普陀山边的小亭讨些香火钱去吧。”

从此,普陀山一带的寺庙,就有了一种小佛,里面供奉一个“讨饭菩萨”,据说就是当年的妙庄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