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 年初,国家正处在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。自然灾害频发,经济下滑,苏联突然撕毁合同撤走专家,一切像是迎头砸下的冰雹。为了让部队的官兵们认清现实、鼓起干劲,连队里展开了“两忆三查”运动。
那天晚上,连里组织大家看了一场老评剧,叫《血泪仇》。剧中的主人公王东才一家被地主欺压得死去活来。演到高潮时,王东才的妹妹小贵芳哭着跪在地上求情的那一幕,突然戳中了雷锋心中最柔软又最痛苦的地方。
他坐在座位上,眼圈一点点红了。
回到宿舍,他一言不发,回身拿出日记本,坐下来一笔一划地写:
“看了今晚的评剧《血泪仇》,让我想起小时候的那些事……王东才他们的苦,就是我们家的苦……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,不能忘了是谁让我们从地狱里爬出来的……”
第二天,连里开了一次忆苦大会。雷锋站起来,声音开始有点颤抖,但他说:“我今天要讲的,不是戏里的事,是我家里的真事。”
他的嗓音不大,可是整个礼堂都安静下来。
他咬着牙说:“我爸是个苦工,天天在码头干重活。有一次因为病了耽误了活,被工头打了一顿,活活拖死了。我妈带着我们兄弟几个讨饭过活,后来她实在熬不下去,投井了。”
说到这里,雷锋眼泪掉了下来。
“我还记得,那时候我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刚参军那会儿,雷锋是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,个子不高,脸总是晒得黝黑。但很快,大家发现他身上有一股劲儿,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劲儿。尤其是对学习毛主席著作,那真是动了感情的。他常说:“毛主席的书,我是一遍一遍地看,越看越有劲,脑子里一下就亮了!”
雷锋不仅自己学得起劲,还乐于帮身边的战友一起学。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他带着全班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五十多篇,有些文章像《为人民服务》《纪念白求恩》《将革命进行到底》,反复学了十遍以上,还写了不少心得。每次学习完,他总爱问大家:“你们有没有啥想法?我觉得吧,这些话不光得记在脑子里,更得落在行动上。”
记得有一次,班里新调来了两个同志,一个脾气火爆,一个做事拖拉,刚来不久就和人闹了点矛盾。班里不少人开始打退堂鼓,觉得“四好班”的目标可能泡汤了。
可雷锋没有这么想,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,说:“咱们当兵的,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吗?毛主席说了,共产党员对落后的同志不能轻视,要亲近、团结、说服、鼓励。咱们要照着这话做。”他说着还拿出毛主席著作中的原文,一句句带着大家对照着反思自己。
这些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,气氛一下子变了。有人低头说:“我也太急躁了,对新同志确实该再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
一天晚上,影院门前热闹非凡。孩子们叽叽喳喳,大人们三五成群,等待着电影开场。
人群中,一个小同学东张西望,突然,他眼睛一亮,发现前排有位穿着整洁军装的解放军叔叔,正安静地坐着,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,看得入了迷。
小家伙忍不住好奇,悄悄地挪了挪步子,踮起脚尖,想看看是什么书。借着昏黄的灯光,他勉强认出了封面上醒目的四个字——《毛泽东选集》。
再抬头一看,小同学惊喜得差点叫出声来: “咦?这不是雷锋叔叔吗?!”
压抑不住的兴奋,让他脱口而出:“雷锋叔叔,这么短的时间,你也要抓紧看书啊?”
雷锋闻声抬起头,微笑着合上书本,眼神温和而坚定。他拍拍书页,认真地说:“时间短?我已经看了三四页啦。时间再短,也能学点东西,积少成多嘛。”
他顿了顿,俯身亲切地问:“小朋友,你平时学习抓得紧吗?”
小同学有些不好意思,低下头:“抓得不太紧……”
雷锋笑了,眼神却格外认真:“抓得不紧可不行啊!你们条件这么好,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。要记住,玩也要玩,锻炼也要锻炼,但学习的时间,一分钟也不能浪费!”
话音刚落,小同学用力地点了点头,像是被点燃了一样。
雷锋就是这样,无论在哪儿,无论多忙多累,总能把时间一点点“抠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新兵训练结束后,组织上根据雷锋的实际情况,把他分到了运输连,成为一名汽车兵。刚到连队,他被安排进新兵排,开始接受专业驾驶训练。
第一次上理论课,雷锋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:“一定得把开车技术练到最好!”上课时,他格外专注,眼睛盯着教员,笔飞快地在本子上记着。毛主席在《实践论》里讲过,认识要跟实践结合才有用。雷锋牢牢记着这句话。所以下了课,他就抱着笔记本跑到车旁,一件件对照着复习,有不明白的地方,就立刻去请教教员或班长,很快就把汽车各部分的结构和零件的名字熟记于心。
学完理论,紧接着就开始练原地驾驶。雷锋平时看别人开车,心里挺有底气,可真到自己上手,还是有点紧张。手一搭方向盘,脚一踩离合器,就觉得手忙脚乱。教员和班长看出他心里的慌张,笑着拍拍他的肩:“别怕,慢慢来,多练几次就熟了!”
那时候,新兵多,教练车却紧张,王教员就出了个主意:“不如自己动手做个驾驶台模型,课余也能练习操作。”
雷锋一听眼睛一亮,马上行动。他跑去参观六班自己做的模型,又拉着本班的战友们一起动手,用木板、铁丝做了一个简易驾驶台。每天晚饭后,雷锋和大家围着模型练操作。他一边踩着模拟离合器和油门,一边挥动方向盘,嘴里还小声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
新兵训练刚开始那阵子,雷锋的表现挺不错。队里的领导也经常夸他:态度好,肯吃苦,动作也标准。可一到练手榴弹投掷,问题就来了。
那天,雷锋第一次上场投手榴弹。他看着身边那些身强体壮的战友,一个个轻松投出远远的距离,自己心里就开始犯嘀咕。他接过教练弹,掂量了一下,怎么感觉比别人的都沉?他咬咬牙一甩,结果——还没到规定距离的一半。
班长看出来了,一边鼓励,一边给他纠正姿势:“雷锋,别光靠蛮力,讲究技巧,身体协调地发力才能投得远。”
雷锋点头照做,一遍一遍地练。可没投多久,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了。他一咬牙继续投,投了一上午,结果距离不但没长,还越来越近了。急得他直跺脚。
回到宿舍,雷锋一个人坐在床边,闷着头。他心里像被猫抓一样难受:“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,我连颗手榴弹都投不远,拿什么去战斗?”他越想越气自己,觉得太丢人。
第二天,他开始了“加班训练”。除了规定时间,他还把休息时间全用来练投弹。别人午睡,他在投;别人看信,他在练单杠练臂力。他坚信一句话:“达不到要求,绝不收兵!”
可练着练着,问题又来了。雷锋的右臂开始红肿,稍微一动就疼。但他硬是咬牙坚持,还偷偷藏了一颗教练弹,晚上熄灯后跑到操场接着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隆冬,北方的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,寒风如刀子一般划过脸颊。可对新兵雷锋来说,这冰天雪地似乎也变得温暖起来。因为他知道,自己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,站在了人民军队这个革命大家庭的一员的位置上。他从内心感受到一种热烈的力量,像火苗一样在胸中跳跃。
新兵连的生活紧张而有序。每天不仅要进行军事基础训练,还要安排几个小时的政治理论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。战士们训练的项目包括军容风纪、内务卫生、列队行进等等。雷锋和其他新战士一样,每天都在风雪中摸爬滚打,但他总是特别认真。每一个转身、每一个步伐,他都一丝不苟,力求标准到位。
“雷锋动作最整齐,干劲最足,是个标准的兵!”班长在讲评时毫不吝啬地夸奖他。
一次,团首长亲自为新兵们讲了一堂传统教育课。地点是团俱乐部。雷锋和战友们一进门,立刻被四周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鲜艳的奖旗吸引了。团首长让大家坐好,逐一讲起这些奖旗背后的故事:哪一面代表着哪场激战,哪一面凝结了多少战士的血汗与荣誉。
“咱们部队有个光荣传统,”首长说道,“战士和干部,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。过去条件艰苦,干部常常把马让给伤员,自己扛枪、背包、抬担架。晚上还要给战士端洗脚水、挑血泡、查铺查哨……”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1960 年 1 月初,冬天的东北冷得彻骨。火车缓缓驶入营口站,车还没停稳,就听见站台上传来锣鼓喧天的热闹声,还有鞭炮噼里啪啦地响着。
原来,部队首长和老战士们早早就到了车站,等着迎接新兵们入伍。这阵仗,跟过节似的。火车门一开,新兵们一窝蜂地下车,脸上冻得通红,却掩不住那份激动。
“欢迎新战友!”“你好,兄弟!”老兵们冲上去热情地打招呼,有的握手,有的干脆一把抱住新兵,还有人抢着帮他们背包,场面别提多热闹了。
每个新战士都有一个老兵陪着,带他们去营区的大操场。那天,部队专门举行了一个“欢迎新战友大会”。
操场上人头攒动,大家都站得笔直。主持人轮流请首长、老战士、新兵代表发言。
新兵代表是谁?雷锋。
只见他小个子,圆眼睛,站上讲台时一脸严肃,但嘴角那一抹带着腼腆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。他穿着发下来的小号军装,还显得有点宽大,不过胸前那两枚奖章,熠熠生辉,格外引人注意。
主持人笑着介绍他:“这位雷锋同志,入伍前在农业战线是优秀拖拉机手,在工厂干得也特别出色,连续拿了好几次先进,还上过报纸。”台下响起热烈掌声,不少人投来羡慕的眼神。
轮到雷锋发言,他站得笔直,嗓门洪亮地说:“敬爱的首长、各位老大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
1960 年 1 月 2 日,清晨的辽阳市南郊,寒气还未散尽,工农干部学校门前已经热闹非凡。大楼外拉起了红色横幅,广场上锣鼓喧天,红旗迎风招展,喇叭里一遍遍放着《我是一个兵》,歌声铿锵,让人听了就热血沸腾。
今天是征兵入伍的日子。
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应征青年和送行的亲友把广场挤得满满当当。人群里,有个特别显眼的小伙子——他穿得干净利索,脸上带着阳光般的笑容,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坚毅和热情。他就是雷锋,从鞍钢矿山来的。
不过,因为体检时身体条件差了点,他暂时被编进了预备队。这对他来说,是个不小的打击。
第二天一早,吃过早饭,雷锋听说发放军装的活儿特别紧张,就主动找到了负责被服的陈助理员。
“同志,有什么活儿交给我吧,我闲不住!”雷锋站得笔直,眼睛亮闪闪的。
陈助理员指了指那一大堆军装,还没开口,雷锋已经撸起袖子冲了过去,“明白,开始干吧!”
他一头扎进衣物堆里,和陈助理员一起分拣军装,一件件按大小号挑出来,又整理归类。两个人干了两个多小时,陈助理员腰都直不起来了,停下来活动一下,发现雷锋还在那儿满头大汗地忙活着。
“小雷,歇一会儿吧,看你都喘了。”他有些担心地说。
雷锋咧嘴一笑,脸颊红扑扑的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
1960 年的征兵工作一开始,全国上下便沸腾了起来。青年人们摩拳擦掌,纷纷报名,争着要参军保家卫国。
雷锋所在的矿山焦化车间也不例外。那年 12 月 3 日,车间党总支书记做了动员报告,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。雷锋坐在前排,听得眼睛都发亮,内心像有团火在烧。
“保卫祖国,这是我的责任!”他在心里默默地想,“以前年纪小没资格,现在终于轮到我了,机会不能再错过!”
第二天早上八点才开始报名,但雷锋一夜没睡好。半夜三点多,他实在躺不住了,穿上衣服就跑出宿舍,摸黑敲开了团总支书记李书记的门。
“谁呀,大半夜的?”门刚一开,李书记看到他,愣了一下,“小雷?你干嘛起这么早?”
雷锋憋不住了:“李书记,我来报名参军,我要当兵!”
李书记哭笑不得,一边把自己的大棉袄披在他身上,一边说:“你呀……冻坏了可扛不动枪。来,进来坐坐,别急。”
雷锋一听他没拒绝,高兴得 ...
雷锋的故事
未读
1959 年,鞍山钢铁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,决定在矿区新建一座焦化厂。这消息刚一宣布,车间里就沸腾了,大家议论纷纷。
车间领导在动员会上说:“新厂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工程,需要有干劲、有担当的人去那儿打基础。”
话音刚落,一个清晰响亮的声音从台下冒了出来:“我去!”说话的人正是年轻的雷锋。他身边的一群青年团员也跟着响应,纷纷表示愿意前往。
可人群中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,有人悄悄嘀咕:“到那种地方去,傻吧?没好吃的、没好住的,还不涨工资,我才不去呢。”
听到这些话,雷锋转过头,严肃地说:“要是人人都这么‘聪明’,咱们的社会主义还能建得起来吗?党教导我们,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。我宁愿当这个‘傻子’!”
这番话一出口,把那几个冷嘲热讽的人说得脸红脖子粗。气氛一下子变了,越来越多的青年工人也被他的热情感染,纷纷报名。
到了八月底,雷锋和一群青年人一同奔赴焦化厂施工现场。新厂选址在一片偏远山脚下,刚开始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,只能暂时住进破旧的土房子里。下雨屋里漏水,刮风四处透风,饭堂是临时搭的草棚子,洗脸得跑一两里地挑水。
可雷锋一点没抱怨,反倒干得热火朝天。一到工地,他就帮大家搬 ...